新型冠状病毒“公厕传播链” 专家建议重视排污管道 气溶胶传播
2022-06-29 15:15:29

  4月以来,全国多地报告气溶胶传播或疑似气溶胶传播事件。

  4月10日,宁波市疾控中心通报一起疑似因气溶胶传播导致感染的事件。某确诊病例乘坐自驾车(开车窗、未戴口罩)进入某地下停车场,同时间段内另有2位续发病例在该停车场内停留,且未佩戴口罩,存在气溶胶传播导致感染的可能性。

  4月12日,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发布紧急提醒,某居民到户外某处挖野菜,同时间有1名无症状感染者在该处停留,且两人均未佩戴口罩,该居民遂被传染,经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研判,系气溶胶传播导致感染。

  5月初,北京与浙江天台两地也相继通报“公厕传播链”。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教授金冬雁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公厕存在较高的气溶胶传播风险。

  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下称新版诊疗方案)明确,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经气溶胶传播是新冠病毒的传播途径之一。我们应当如何应对气溶胶传播?香港大学工学院副院长李玉国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隔离酒店等密闭场所应重视通风与吸湿工作;应加强对于垂直建筑物中感染者同单元住户的管理,尤其注意地漏水封与通风消毒;民众外出时则要规范佩戴口罩。

  专家称奥密克戎更易形成气溶胶传播

  “飞沫指的是直径相对较大的含水颗粒,在空气中的悬浮时间相对较短,能够沉积在物体表面。气溶胶则是指能够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或液体颗粒,直径相对较小,但在空气中能够悬浮相当一段时间。”针对飞沫与气溶胶的区别,李玉国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解释道。

  早在奥密克戎变异株流行前,新冠病毒的气溶胶传播就已进入公众视野。2020年11月,中国疾控中心便在官方微信公众号指出,呼气、说话等多种日常活动能够产生气溶胶,沉积在表面的物质则可以通过行走、清洁房间和开门等行为重新气溶胶化,已有国内外多项流行病学研究证据表明,新冠病毒气溶胶可在多种环境或场所中传播。

  2022年3月,来自北京市疾控中心的多位专家于《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刊发论文,称在2021年11月,即德尔塔变异株流行期间,北京市昌平区一起疫情的首发病例或在集中隔离期间受到通风管道气溶胶传播感染。首发病例在酒店隔离期间与感染来源病例所住房间为上下楼层,公用通风管道、2个隔离房间的卫生间通风管道存在气流流动。且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大数据比对分析,排除了其他交叉传播的可能。

  调查显示,感染来源病例在酒店隔离期间通过呼吸、说话、咳嗽、排泄等过程产生气溶胶,并在通风管道内部沉降富集,在阴冷潮湿的通风管道内存活时间较长。由于该隔离酒店老旧,通风管道上下相通,通风管道口敞开,首发病例在与感染来源没有直接接触的情况下通过气溶胶传播而感染。

  多位专家指出,当传播力更强、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过程更加隐匿的奥密克戎取代德尔塔成为主要流行株,气溶胶传播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加。

  清华大学医学院研究员、公共空间生物气溶胶新型冠状病毒监测系统研发团队负责人刘鹏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采访时介绍,气溶胶直径小于100微米,传播距离达1米以上,可被直接吸入肺部。早前新冠肺炎原发病毒主要感染部位是肺部,患者要通过剧烈咳嗽或者飞沫才会使病毒扩散,附着在物体表面造成传播。随着病毒变异,逐渐转移到上呼吸道感染,这就更容易形成气溶胶传播。

  在3月25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介绍,新版诊疗方案针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的特点进行了多处修订。上一版诊疗方案中强调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这次明确在相对密闭的空间可以出现气溶胶传播,这也是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染性强的突出表现。

  如何降低气溶胶传播风险?

  前述论文提及,隔离酒店、餐馆等室内密闭空间在特定条件下容易造成气溶胶传播。

  金冬雁以2021年末的香港疫情为例说明。彼时富豪机场酒店入住两位入境人员,分别居住在5111号房间与5112号房间,两个房间并不相邻。5112号房客由南非入境时已携带奥密克戎病毒,其在酒店居住期间经常不佩戴口罩,或只佩戴气阀口罩,在开门取餐时导致病毒在空气流动不足的走廊内悬浮,5111号房客后续因此感染。

  李玉国表示,通风与吸湿工作是隔离酒店应当注重的要点。要保持隔离酒店的客房及走廊空调通风系统处于正压状态,在大堂、客房及走廊区域布置高效过滤或紫外线杀菌仪器;隔离人员应尽量开窗通风。

  李玉国同时提到,应重视建筑物内部的垂直传播,尤其是因排污管道造成的气溶胶传播。如果卫生间的地漏水封破坏或气密性不好,感染者在进行如厕、往洗手盆吐痰、刷牙漱口等活动时,病毒便可能经由排污管道传播至其他楼层。

  5月8日,北京市疾控中心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居家隔离观察工作指引(第四版)》也对居家隔离场所的排水管道作出了硬性要求。其中,厨房洗涤盆等器具排水管道应与排水系统紧密连接,如采用插入式连接,应做密封处理。

  卫生间除自带存水弯的坐便器外,其他卫生器具必须在排水口以下设存水弯;地漏应设置水封装置,洗脸盆等器具排水管道应与排水系统紧密连接,如采用插入式连接,应做密封处理。

  该《指引》要求,居家隔离观察人员在隔离期间,坐便器、淋浴排水地漏应及时补水,每天注水2次以上,每次不少于350ml,或采用硅胶垫、防臭地漏芯等防臭装置封堵地漏。坐便器冲水时,先盖马桶盖,再冲水。

  李玉国指出,要彻底阻断病毒的垂直传播非常困难。这也是在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的前提下,将阳性感染者集中隔离而非居家隔离的主要原因。

  前述北京、浙江天台通报显示,公厕也成为聚集性疫情的重要传播场景。金冬雁告诉记者,既往研究显示,排泄物可以通过冲厕所而被气溶胶化。但更大的可能是由于公厕环境较小且密闭,如果感染者在公厕里停留的时间较长,后续进入公厕的人员便容易经气溶胶传播感染。

  李玉国表示,居民在使用公厕时应规范佩戴口罩,同时尽量避免往公用洗手池内吐痰。

  自报告“公厕传播链”后,5月3日,北京市城管委部署在全市范围内加强公厕保洁通风,增加公厕消毒频次,封控区范围内厕所应一人一消毒杀菌、不能两人(含)以上同时如厕,同时加强保洁员个人防护。

  前述台儿庄疫情亦显示,在户外也存在气溶胶传播的可能。李玉国表示,远距离的气溶胶传播极为罕见,但在奥密克戎流行阶段,近距离气溶胶传播的可能性有所增加。

  金冬雁则表示,社区等单位在组织检测时要注意分流,避免过多人员聚集。居民在参加检测时应佩戴N95口罩。